千年古城新跨越 历史名镇展新颜
---发展建设中的谯城区古城镇
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位于安徽省西北部,是“安徽省百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”,亳州市南部的农业大镇、商贸重镇、文化名镇。镇域面积89平方公里,辖15个村、156个自然村,人口近7万人。该镇自古就是亳州南部的物流中心和商贸文化中心;该镇区位优势明显,自古就有“东进西出桥头堡,南来北往集散地”的美誉。镇政府所在地古城集距离亳州市区35公里,处于亳州市、涡阳县、太和县和河南省郸城县的中心地带,交通便利,全镇南北跨度13.5公里,东西跨度5.5公里。京九铁路纵贯镇南北,东距济广高速5公里,西距105国道13公里。
古城镇历史悠久。据史载,在西汉时期为思善侯故国,东汉为思善县城。亳州志载:“王莽改城父置”,距今有1980余年;据传三国时曹操在此设圈马城,古城此后而得名;清代为捻军活动区域;民国时为亳州第五区驻地;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中共鹿亳太县委和中共涡亳太县委所在地;1948年解放设立古城区。1958年公社化时期成立古城人民公社;1978年撤社设古城区,辖古城、龙德、杨店、杨集、立德、李村、铁佛、油河8个乡;1992年2月撤区并乡,设立古城镇,以原古城、铁佛、油河3个乡为行政管辖范围。
古城镇地势平坦,北部为红淤土质,南部为沙礓黑土,土壤肥沃;海拔高度平均为34米。主要河流从北至南有油河、中心沟、洺河、芦草沟,均属淮海水系。龙凤新河贯穿南北,4条河流在境内总长度达35公里。镇区耕地面积9.96万亩,农业人口人均1.64亩。粮食作物以小麦、大豆、玉米为主。2012年粮食总产9.1万吨,主要经济作物以棉花、小辣椒、芝麻、烟叶、瓜果、蔬菜为主。林业面积20.47平方公里,森林覆盖率23 %。畜牧业以猪、羊、家禽和黄牛为主。2012年生猪饲养量 8.61 万头,年末存栏量 4.2 万头;山羊饲养量 8.72 万只,年末存栏量 3.81 万只;家禽年饲养量30.1万羽,年末存栏量13.1万羽。
古城镇工业生产主要以粮食、板材加工为主。2012年工业生产总值3.18亿元,拥有工业企业25家;实现工业增加值1.272亿元,比上年增长15.6%,年末企业实交税金118万元。
经过近20年的开发建设,古城集镇面积已达6.5平方公里,集镇人口超过2.5万人,商户1500多家,商业贸易辐射双沟、淝河、立德、龙扬及太和县的坟台、二郎等乡镇30万群众,平均每天交易额超过1千万元。2012年,全镇实现全部财政收入990万元,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00万元,招商引资1.82亿元,镇区内的亳州药都银行古城支行、中国农业银行古城分理处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古城支行三家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8.29亿元。
古城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,现有中学两所,在职教师210名,在校生 1500人;小学18所,在职教师189名,在校生4200人;幼儿园 4 所,专职教师40名,在园幼儿1200人。适龄儿童毛入学率、九年制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到100%。古城镇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2个,其中古城中心卫生院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,业务用房8500平方米,在岗职工192人,专业技术人员172人,职业医师52人,住院床位260张,配套齐全,设备先进;民营保安医院总投资5000万元,从业专业技术人员41名,已开放床位90张;15个村级卫生室保证了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全覆盖;2012年医疗机构完成(门诊部以上)诊疗22.1万人次;城乡居民参保率98%以上。古城镇现建有阅览室、培训室、多功能厅、多媒体室、留守儿童活动室等文化设施,藏书3万余册;15个村都设有农家书屋,藏书均在2万册以上,并配齐投影、音响设备和音像制品。书法协会、体育协会等文化团体会员150人;古城文化体育广场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,全镇农村文化体育广场共6 处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。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。古城镇现有1338户1780人享受最低生活低保,74人享受五保集中供养,217人享受分散供养。全镇孤儿救助对象30人,重点优抚对象229人,一般优抚对象182人,2013年共发放优待金459450元。
古城镇现有“村村通工程”69.8公里,实现了“村村通”全覆盖。古城汽车客运站于2009年建成,现已开通专线4条,其中古城至亳州的农村班车日发车116班次,输送乘客4500余人次。
境内现有邮政局1家,代办处2处,报刊、杂志累计期发行30余万份,年末邮政储蓄余额为206856万元。电信企业1 家,服务网点20个,全年电信业务收入210万元。
自来水厂,有深水井8眼及成套净化设备,年供水34万立方米,镇区铺设供水管道4万米。古城供变所的供电已覆盖全镇及周边立德、龙扬两镇。为提高了集镇的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,近几年古城镇党委政府投资近500万元美化、绿化、亮化、硬化了集镇路面,整个集镇的面貌焕然一新。
发展理念:
依据镇情和区域发展规划,古城镇将继续坚持“重农、强工、活商、富民”的发展方针;在发展特色农业上下功夫,在城镇建设上做文章,在招商引资上求突破,在文化建设上出新招;进一步解放思想,锐意改革,抢抓机遇,迎接挑战,以人为本,统筹兼顾,确保全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,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,力争把古城建设成为谯城南部最大的中心镇,真正成为大京九线上的明星镇。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,明确任务目标,强化工作措施。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不断提升镇域经济综合实力;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,不断改善镇村面貌;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核心,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,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、战斗力;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,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、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不断优化发展环境。到2015年全镇地方国民生产总值达11亿元,年均增长15%以上;“十二五”期间财政收入达1300万元,比2010年翻一番,粮食总产达5500吨;企业收入超过8亿元;农民人均纯收入达万元以上;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.5‰以内;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;全面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;城镇建设按照最新的总体规划要求实现大突破、新跨越,城镇建成面积突破8平方公里,居住人口在5万人以上,为古城的发展崛起,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|